中文版 | ENGLISH | 中建网群  办公平台
尚真故事
公司简介
首页 >> 专题专栏>>尚真故事
专访“奋斗者” | “建筑医生”莫振林
发布日期:2025-04-07 字号:[ ]

特种技术公司 陈蕾供稿)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存量优化阶段,老旧建筑的安全性和功能性成为城市更新中不可忽视的问题。中建西勘院聚焦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,通过“检测鉴定加固一体化”模式,为既有建筑提供“检测鉴定+加固设计+加固施工”全流程服务,积极服务抗震救灾、旧城改造等领域,陆续承接雅安市某拆迁安置小区纠偏、中车成都实业管理有限公司职工家属区危险改造、成都某国际商城加固项目,助力城市存量建筑“重生”。

西勘融媒体》专访中建西勘院副总工程师、特种技术公司工程病害诊治中心(绿色材料研发中心)主任莫振林。

01 踔厉奋发笃行不殆.gif

莫振林.jpg

他是壮志骞骞逐梦前行的“建筑医生”,深耕既有建筑物改造加固、地基基础加固纠偏领域十余年,用匠心守护建筑工程“生命线”,参与“诊治”的建筑达百余座,2009年初入职场的一线技术员起步,莫振林历经了所属单位副主任工程师、副总工程师、总工程师,院副总工程师等岗位淬炼,先后获得“中国建筑劳动模范”“中国建筑工匠”“中国建筑首届青年设计师大赛金奖”等荣誉。

04 漫漫征途 唯有奋斗.gif

点废成“金”的绿色革命

当前,城市中一些既有建筑由于设计缺陷、材料老化、施工质量及地基处理不当、地下水位上升等多种因素,发生了地下室渗漏、不均匀沉降等问题,成为制约城市空间提质升级的顽疾。

莫振林.png

“我们为业主节省了上千万元成本!”

在成都某国际商城加固项目现场,一堆灰白色的工业固废正在发生“蝶变”——莫振林团队研发的“固废基岩土注浆材料”,运用钢渣、工业副产石膏等废弃物研磨成微米级颗粒,通过碱性激活形成胶凝材料,调配出新型材料,用于岩土注浆,为地基注入了“再生细胞”。

固废基材料研发.jpg

△团队研发的固废基岩土注浆材料

中建西勘院承接成都某国际商城加固项目,项目总建筑面积20.4万平方米,修建于2012年,截止2017年该建筑物出现最大不均匀沉降近20cm。项目现场面临建筑致沉机理复杂、深层岩溶裂隙注浆困难、结晶类强腐蚀性地下水环境等问题。项目团队通过现场地质条件、地下水调查、分析,确定了充填治理与预防处理结合的方案,使用团队自主研发的固废基岩土注浆材料,运用于建筑沉降较大区域及建筑周边,取得良好效果,为业主节省资金上千万元。固废基岩土注浆材料的推广使用将一般传统10个月的工期压缩至120天,同时工业固废转化率达78%,实现了安全加固与生态效益的双赢。

莫振林.png

“固废基岩土注浆材料的研发,离不开‘研设施’一体化全链条协同的创新模式。”

近年来,院持续推进“科学技术化、技术产品化、产品市场化”,不断塑强科技创新实力。莫振林说,团队在这样的指引下,聚焦常规注浆材料的性能瓶颈,研发出固废基高性能岩土注浆系列材料,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场地土层。同时结合市场需要,进一步开展了软土泥浆固化材料和生态修复材料等。目前研发成果已成功运用于四川、天津、广东等地项目,有力降低施工成本,缩短施工工期,大幅度提升项目施工效率与质量。

图低净空钻注一体机.jpg

△联合研发改造的低净空一体化钻机

为攻克行业难题,作为带头人,莫振林于2021年成立了创新工作室,重点围绕既有建筑物改造加固纠偏进行材料、装备和技术研发,除了固废基岩土注浆材料,目前团队还研发出钢管+超高强混凝土组合管桩(S+UHC)加固技术、超低净空大直径嵌岩桩成桩设备等多项成果,得到广泛应用,牵头研发的“建筑地基基础病害诊治成套技术及装备”成功亮相中国建筑科技展,有力提升了品牌影响力,相关成套技术累计实现产值1.5亿元,延续建筑生命,节省项目成本4.5亿元,具有显著的社会、经济和环境效益。

盐碱地上的生态“逆袭”

莫振林.png

“我国盐碱地分布广泛,总面积约14.9亿亩,结合《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》标准,可将轻度盐碱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,将助力提升粮食产能,拓展耕地资源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”

盐碱地治理.jpg

在特种技术公司试验室里,一株株绿油油的草籽根系穿透了曾盐碱板结的土层,曾经难以种植的土壤,经过改造治理后,实现绿色新生。团队将建筑病害诊治技术跨界应用于生态修复,依托成熟的固废基材料研发体系,创新延伸至盐碱地治理领域,开拓业务新赛道。

拼图.jpg

△盐碱地现场取样

“传统改良剂就像给土壤‘打吊瓶’,我们的材料更像‘中药调理’。”在生态治理领域,运用多年地基基础加固、土壤治理的经验,莫振林带领团队“跨界”应用于盐碱地修复,研发出以盐碱地长效阻断材料为核心的土壤治理剂,根据土壤盐碱化的成因,逆向治理盐碱地,做到低成本,低用水,以废治碱的手段做到长效治理盐碱地土壤,实现土壤pH值稳定调控3年以上(传统材料≤1.5年),土壤全盐量降低60%,作物出苗率提升至85%。该项技术在规模化使用后,预计将解决传统盐碱地治理材料有效期短、成本高等痛点,盘活盐碱地资源,同步解决固废堆存污染,形成“生态修复-粮食安全-乡村振兴”协同链条。

践行社会责任 诠释使命担当

莫振林.png

“用专业技术守护生命,以社会责任诠释使命,这是我们的初心与担当。”

20250111 下午 萨迦县雄麦乡嘎布且村幼儿园.jpg

△莫振林参与西藏定日6.8级地震建筑应急排查工作

2025年1月7日9时5分,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.8级地震,造成重大人员伤亡,大量房屋倒塌。 “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,我们就要冲锋在一线。”莫振林说,每次发生自然灾害,他和团队都积极参与灾后应急评估工作,通过5·12汶川地震、4·20芦山地震、8.8九寨沟地震、6·17长宁地震等多次抗震救灾“大考”,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一体化救灾经验。这次地震发生后,莫振林与20名技术骨干组成的突击队,48小时内从成都赶赴西藏定日,跨越4000米海拔落差,成为首批抵达灾区的专家。

20250110155727.jpg

“地震后,由于此次震源深度较浅,当地农房受损严重。当地农房大多是藏式建筑,土木或砌体结构,自身抗震性能较差。看似不大,但每道裂缝都可能是定时炸弹,必须精确到毫米级诊断。” 在定日县救灾现场,余震频发,团队克服高反缺氧环境全力推进灾后评估、鉴定、加固及规划设计等工作,“房屋受灾数据是作为灾后重建的关键数据支撑,我们一刻也不能耽误。”他说,应急排查工作期间,团队白天攀爬危楼采集数据,夜晚整理数据,持续高强度工作状态。

春节期间,团队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,坚守岗位,20天内完成了定日县、萨迦县、拉孜县约40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应急排查工作,为1100余受损建筑交出“诊断书”,累计服务时长约1200小时。

莫振林接受采访2.jpg

“社会民生的安全基线,就是我们的技术红线”莫振林说。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,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.0级地震。地震后,有人借助网络散布谣言,称成都市某小区1栋房屋地震后歪斜,一时人心惶惶,社会秩序遭到挑战。受政府委托,莫振林经过现场实地多方面调查,审阅相关鉴定报告并从专业技术角度作出分析,判定网络散布属不实消息,配合政府对谣言进行澄清,接受央视《焦点访谈》栏目采访。

03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.gif

踏遍震区灾区,修复建筑地基,将工业固废化身生态沃土……深耕建筑病害诊治领域十余载,莫振林累计完成10余项专利、5部各类标准,荣获10余项省部级奖项,这些数字也见证了建筑病害治理从“被动抢险”向“主动防控”的技术迭代。莫振林说,面对未来,他将持续以技术创新筑牢建筑安全屏障,以专业担当践行责任使命。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本页】
网站地图 | 法律声明 | 联系我们 | 帮助中心 | 中建西勘院纪委监督举报 | 拖欠企业账款事项信访联系人 | 信访投诉平台
Copyright 2017-2020 swin.cscec.com   

京ICP备08010180号